定义
公理化的认知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摆脱外部束缚的思考框架,允许个体在一个简明的理论环境中重塑认知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体系对于身份感到困惑的人而言,犹如一个理论的避风港,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探索和理解自我。但仅仅在这种无外部干扰的环境中停留,并不足以解决身份的迷茫。因为身份的塑造不只来源于自我内部的探索,更多的是与外界的互动、与他人及事物建立的关联中形成和印证。要真正洞察身份问题,个体还需深入地了解自身与外界的纽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当人们跳出固有的框架,他们常常会面临选择的困境。面对众多可能的道路,很难判断哪一个最能反映自己的真实内心。这种选择的多样性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它提供了无尽的探索空间,但也可能使人感到迷茫,尤其是当很多选择与社会期望背道而驰时。
接纳一个新的认知体系并跳出既定的身份框架,意味着个体需经历深刻的心灵变革。他们需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人生方向,这其中涉及到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重新选择和定义。简而言之,决定突破约束并走出舒适区,只是解决迷茫的第一步。约束存在的部分原因是为了为个体创造一个可预测和可控的环境。但当这种约束消失,个体可能会感到不安、孤立,甚至畏惧面对这个充满未知的新世界。
“跳出安全区”的决定之所以充满了痛苦与不适,是因为在此过程中,个体往往放弃了长久以来所依赖的价值观或信仰,而新的价值观却尚未建立。这种过渡期让人感到孤立无援,仿佛是处于无垠的荒漠之中,迫切地想要找到前进的方向或避风的港湾。过去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信仰和价值观此时似乎变得动摇,使得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变得异常困难。面对这样的认知挑战,单单调整思维模式是不够的。个体还需要掌握一系列应对策略,来减缓因价值观失落带来的不适。而对于那些缺乏这些应对技能的人,他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冲动地寻找那些能够带给他们短暂安全感的事物或人,试图在其中寻找自己的身份。然而,这种盲目的寻找和依赖就像一个孩子浅尝辄止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往往只能得到肤浅或仓促的答案。所以,迷茫不仅是认知上的困境,更是涉及到关于情感和生命深层意义的持续探索和寻求。
这些情感反应起源于我们对事物和关系的价值判断。在决策时,我们的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而我们的情感系统则提供了直观的反馈。当个体的行为或选择与其内心的价值观相吻合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反之,则会感到焦虑或失落。例如,一个高度重视家庭的人在面对与家庭相关的事件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具有其独特性,深受其成长背景、文化、经验和信仰的影响。价值体系 (Value System)是一套组织良好的一系列价值观,它为价值构成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也为个体或集体提供了一套参考标准。这套体系在我们面对选择和决策时,可以充当指南针的角色。在不确定是否接受某个事物或关系时,去探索和质疑其在认知体系内价值总是有意义的。通常,当我们进行这样的反思,对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往往是紧密相连。
基于公理的认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这套体系允许我们在它已有的基础上在再次定义价值;并得到一套更松弛的价值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价值并不是绝对的或固定的,而是根据其与其他事物或关系之间的联系来定义的。以下是基于此认知体系的公理1-3对价值体系的详细定义:
- 所有存在的事物或关系都有能力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或关系。这种潜在能力是其“内在价值”(intrisnic value)。上述的影响和转变包括物质的、情感的、观念的等所有可能的变化。这种内在价值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因为它涉及到非物质的和不可见的潜在影响。
- 当事物或关系真正施加影响并引发其他事物或关系的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实现价值”(realizable value)。换句话说,实现价值是内在价值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表现。
-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判断事物或关系对其他事物或关系的影响来定义其“洞察价值”(perceptible value)。这种价值体现了我们对于影响和变化的感知和认识。
- 上述的各种价值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事物和关系状态的变化,其价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但这些价值的变化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取决于特定的状态和环境。
比如,对于一部古老的经书,文化研究者会认为它的实现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然而,如果这部书的内容为当代社会带来了新的认识时,它的实现价值则相应的得到改变。同时,特定读者通过阅读这部书获得了新的洞察和启示时,这部书便展现了其洞察价值。可见,这部书始终拥有潜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它的内在价值会一直发生变化。
价值定义的解读
如果我们回溯之前的认知公理,我们会发现公理1提供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宇宙中,所有事物和关系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种普遍的联系意味着,每一个事物或关系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事物或关系有影响,进而形成了它的存在意义。而这种存在的意义就为我们赋予了其内在价值。
同时我们注意到公理1表明了普遍的联系无法被完整的观察到。这就意味着事物或关系存在的意义并不总是能被我们觉察或理解。有些关系如此微妙,以至于逃脱了我们的察觉。又或者,某些意义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使它们互相中和甚至是被掩盖。以狼为例,从生态视角来看,它对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但对于农民,它可能是威胁。这两个意义都存在,却是相互矛盾的。这说明内在价值可能是基于我们难以察觉或是互相矛盾的多重意义。鉴于我们只能察觉和理解有限的意义,完全理解事物的真实内在价值变得困难,因为它是建立在无数普遍的联系之上的。我们无法依照所看到的冰山的一角而判断整座冰山的大小。
这种不易觉察的内在价值与我们日常的直觉相违背,促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定义。内在价值无法观测的性质有些类似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过程中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源域)映射到另一个不同的概念(目标域)来创建新的意义的手段。由于这种映射,某一实体可以被视为多种不同的隐喻对象,尽管这些隐喻在字面上可能彼此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正如隐喻可以提供新的见解,同时却也带有某种模糊性,内在价值也存在类似的双重特性。它具有某种深度,似乎能够揭示事物的真正价值,但又难以被完整捉摸。内在价值就是这么一种隐喻的“力量”——它似乎对所讨论的想法说了一些深刻的话,但很难确切地说出是什么——挑战了我们的直觉,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理解世界更深层面的途径。
与较为深奥的内在价值相比,实现价值更符合我们日常所谈及的“价值”概念。实现价值是根据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变化来确定的。它来自于现实中的事物或关系所产生的变化。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和层次化的。
如果内在价值是一种“隐喻”,那么实现价值便是将这“隐喻”具象化为我们可以清晰识别的“符号”。我们可以将“实现价值”比作一副马赛克图案。马赛克是由众多小片瓷砖组成的,每片瓷砖都有其特定的颜色和形状,这代表了实现价值在某一特定维度上的表现。在这个比喻中,整体的马赛克图案代表实现价值,而每个小片瓷砖则代表其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维度的意义或理解。当其中的某个瓷砖发生变化时,相应的马赛克图案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当事物的某个意义发生改变时,它新的实现价值也会出现。
另外,实现价值的可观察性使其成为一个集体性和整体性的概念。这意味着它反映了某个群体在特定环境中对于某物或某行为的共同价值评价。这样的评价并不仅仅基于某一个人的个体观点,而是基于该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共同认知。为了形成这种共识,群体成员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调整彼此的价值观和期待,确保大家都朝着统一或相似的方向努力。
洞察价值则代表了对内在价值的某种判断。它可以来自于个体也可以来自于群体。既然内在价值本身难以被直接观察,洞察价值的形成就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某个事物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是一种对其内在价值的估计。然而,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这种判断难免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可以视为洞察价值与实际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可以将这种间隔想象为解读隐喻时的思维过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其深层意义并不总是直白的。它的解读通常依赖于双关的语义和上下文。隐喻使语言跳出常规、字面的框架,为解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这种解读是受解读者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所影响的主观体验。因为隐喻含有语义的张力,它们创造了一个超越字面解读的推断空间。这意味着隐喻导致的推断可以不受常规事实的束缚,转而受到读者独特的、复杂的思考的影响。这些个体化的解读,恰恰揭示了洞察价值可能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
价值的连贯性评估
基于上述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再回到个体探索新的自我时所面对“跳出安全区”时的问题。由于内在价值的不可测,对自我的内在价值的探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时的对自我的内在价值进行某种评估。这一评估可以描述为:首先了解某个阶段自我的洞察价值,然后与实际环境中得到的反馈,也就是自我的实现价值,进行比较,以确定这一洞察的准确性。例如,一个人可能自认为其绘画技能达到了专业水平,这就是他对自身的洞察价值。为了验证这一洞察,他可能会参加一次绘画比赛,而比赛的结果则为他提供了现实的反馈,即现实价值。
然而,对于那些在身份上感到困惑的人,连贯的进行自我价值的评估将是一种挑战。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选择是否具有真正的意义。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难以确定自我洞察价值,从而更加困难地认识到自身的现实价值,这加剧了自我评估的不连贯性。
形成连贯的内在价值评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叙述自己这段转折的经历。这里,我们必须意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在为新的事物与关系赋予意义,也同时改变其价值。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叙述可能会受到社会规范和外部事件的影响,可能会对某些生活经历产生误读或赋予错误的意义。但无论如何,一个连贯的叙述会为我们提供整体的框架,使我们能够在自己的角度下理解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相关的事件和选择。
一个连贯的自我内在价值评估是可以将自己过去的选择投射到未来的行动中。如果个体发现早期的自我认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 自欺欺人的; 那么,个体将重新调整和解释生活中过去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按照内在价值的定义,事物与关系,甚至生命本身,都没有固定的意义或价值,而是依赖于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因此,内在价值连贯性的评估来自于个体如何在叙述中对各种事件赋予它们连贯的意义。这种连贯性的叙事,除了有助于帮助个体持续的评估自我内在价值,还能引导新的身份去寻找更多恰当的联系。这样,当个体跳出了舒适的安全区,他或她就会在恰当的叙事环境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以此为依据来寻找到更广泛的联系。身份的转换也会因为扩展的联结而变得更有意义,从而激发个体对生命的内在价值进行更全面的探索。
我们可以将这种连贯性的叙事与语言中的逻辑连接词相提并论。例如,“和”与“或”这样的词汇,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特定的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为其他词语提供了联系和上下文。类似地,单独的生活片段可能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它们就像这种连接词一样,只有在句子连贯时才能显示其意义。当“跳出舒适区”时,我们可能察觉到之前的生活像乏善可陈的句子。然而,在连贯性的叙述启发下,我们可以搜寻它们是否在更广泛的语境里是否具备更深刻的意义。在这种视角下,人生的叙述可以合理地遵循前面的句子并指向后面的句子,以获得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